提起鴨血粉絲湯,很多人眼睛發光垂涎欲滴的,一定是真正的吃貨!可你了解鴨血粉絲湯的前世今生么?請聽阿湯哥為您解讀鴨血粉絲湯中的故事!
鴨血,有人稱之為“鴨衁”。 衁讀作“huāng”,漢許慎編寫的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字典——《解文說字》里就有這個字。衁義為血液。形聲字,血為形符,亡為聲符。
自古以來,鴨血為宰殺鴨子的副產品,屬于下腳料,登不上大雅之堂的。鴨子店、館子將鴨血放在店門口,三文不值二文地賣掉。
不知從什么時候起,鴨血、鴨內臟等成了餐桌上的佳肴,紅燒鴨血,鴨血燉豆腐,拌鴨腸,鹵鴨肝……
鴨血粉絲湯好多版本故事,新中國成立以前,有人將風味小吃編成了順口溜,流傳很廣,其中一句為“茶葉蛋,鴨血湯,五香驢肉老鹵干”。
至于鴨血粉絲湯的來歷,則眾說紛紜,主要有:
其一,相傳秦淮河邊有戶人家,殺鴨子時用一個小碗裝鴨血,不料粉絲掉進去弄臟了,無奈,他只好將粉絲和鴨血一起烹飪,卻不料,居然燒出了第一碗鴨血粉絲湯。只見湯汁芳香四溢,引來無數路人競相猜測這美味的湯是如何烹飪出來的。秦淮河邊有個財主聽聞此事,出錢讓這戶人家在河邊開了個賣鴨血粉絲湯的店鋪,引得大批官員和財主們前來品嘗鴨血粉絲湯,手藝一直流傳至今,后人遂得此佳肴。
其二,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半夜從皇宮中溜出來吃了碗鴨血粉絲湯。第二天早朝時大談民間小吃如何鮮美無比,令眾宦官皆不知所云,卻讓一個老太監看出了破綻,把陪夜的貼身小太監打了半夜。后來為此御廚專門研究,不知浪費了多少原材料,始終做不出那樣的味道來。
其三,相傳,晚清時,李鴻章用烤鴨招待外國客人,很快就告罄了,李催廚師快上菜,可原料用完了,有一位廚師急中生智地說:“我們天天吃鴨血,口味不錯,沒有鴨子,就將就用鴨血來代替吧。”眾廚師都贊同。于是一盆鴨血,鴨雜湯端上了桌。李鴻章見此大怒,正要發火,廚師笑著說:“大人們品嘗后再說。”這些外國人爭先恐后地吃了起來,并發出了贊嘆聲,“ok,ok!”。從此,鴨血湯便在社會上流傳開了。
其四,清末秀才梅茗科考失利后,在鎮江開設了“鴨先知”,所售賣的鴨血粉絲湯香飄百里,引得無數食客踏破門檻,其中就有《申報》主編蔣芷湘先生。他品嘗完鴨血粉絲湯后,題詩贊譽道:
鎮江梅翁善飲食,紫砂萬兩煮銀絲。玉帶千條繞翠落,湯白中秋月見媸。布衣書生饕餮客,浮生為食不為詩。欲贊茗翁神仙手,春江水暖鴨先知。
此詩可以說是有關鴨血粉絲湯的最早的文獻記載了。
經過眾商家的不斷努力,如今形成一套成熟的配方、工藝流程和標準。下面介紹給廣大讀者:
鴨血粉絲湯的制作過程:
一、熬制香料水
將八角、桂皮、草果、茴香等10余種調味料和中草藥磨成粉狀,用棉質布包好,放入鍋中浸泡,加入適量的蔥、姜,用50千克水煮至沸騰,保持30分鐘左右,冷卻后備用。
二、熬制高湯
宰殺清洗干凈的草麻鴨 4只入鍋,加入清水50千克和適量蔥、姜,煮沸后,改為小火慢燉至鴨香濃郁,備用。
三、調制煮鹵
煮桶中放入等量的香料水和高湯,加入適量的食鹽、味精、鴨油、雞精調味,再加入小塊豆腐果和切成薄薄小方塊的鴨血,煮至沸騰,然后保持小沸備用。
四、鴨肫、肝、腸的鹵制
將洗凈的鴨肫、肝、腸分別用鹽鹵腌制后,加入蔥、姜、八角等,煮熟即可,冷卻后,肫、肝、切成小片狀;鴨腸斷成小節,備用。
五、浸泡粉絲
用40℃左右的水將粉絲泡軟后,放入干凈的容器內,備用。
六、煮制
將浸泡過的粉絲入煮鹵中,小火沸騰煮制10秒,提起放入碗中,加入鴨血、肫、腸、豆腐果、榨菜絲、香菜小段,加入一勺滾燙的煮鹵即成。喜歡吃辣的再加入少許辣油。